Quantcast
Channel: 绿冰的学习笔记

介绍一个良方

$
0
0
作者 末流郎中
本家挚友王春雨先生是个医海拾贝的高手,他眼光独到,常给人惊喜。
据他介绍,有个唐前辈有个非常好的方子。说来惭愧,我识见不广,未能得知前辈名讳,只能表示歉意了。
唐先生的方子如下:
柴胡、黄芩、陈皮、赤芍、白芍、炒枳壳、生枳壳、生甘草、炙甘草、炒山楂、生山楂
这个方是唐先生治疗肝胃气滞的基本方剂,运用很广,对今之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肥厚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痢疾、阑尾炎、胆道蛔虫症、食道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等等有良效。
看起来比较直观,核心病机是肝胃(脾)气滞。西学所述之病,俱当切合主病机为是,当然兼夹症状,就自然按方向择药了。
有贤者以为此方有三个妙处:有小柴胡、四逆散单方之功,也有这二方合用之妙,还有陈皮和生熟山楂有点二陈汤的意境。所以这个方子呢,它疏肝清胆,调胃畅气导滞。这个解说甚妙,可资参考。
但不才之认识,与此先生认知有区别,不代表我高明,是商讨的意思。
柴胡、黄芩、炙甘草,这是少阳之为病的三个主脑药。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这是少阳火郁的圣方。这个方里,枳壳、陈皮、山楂的配合,可以说是个保和丸的缩小版。生炒两类的药有三对,枳壳、山楂、甘草,生炒并用,是个守药之本质而寒热并用的妙法,颇得一代宗师傅青主妙旨。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个合方里芍药甘草汤的作用和地位。
这个芍药甘草汤,养阴益液、熄风除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再配枳壳、山楂、陈皮,就益阴增液、理气健胃了。山楂,在健胃消食药里,还有活血化瘀、平肝软坚之能。把这一块搜出来,和小柴胡、四逆散对待而合看,便将这方意的大端搜了出来。
这个方啊,似乎我们可以给它去认个本家,跟柴平汤挂个钩。柴平汤呢?主湿疟之寒热往来、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者。其实呢,本质是少阳不和,脾湿而胃不降,少阳升发不利,肝脾不和,病人有湿邪,是章本。所以,柴平汤不止治湿疟,是可揣其含意,论广其用的。而这个方,则偏于调理气滞的。一个调湿滞,一个调气滞,可谓一目了然。柴平汤是脾胃偏于湿寒不降,而此方呢?由于少阳枢机不利而脾胃气机紊乱,转枢调气和胃
很多慢性病,精神不爽,食欲不振,用完它之后精神爽快,心中痛快,这病就好了一半。这就应验了春雨兄常讲的“太虚罗万象,和气致吉祥”。
黄元御夫子的下气汤,又经过麻瑞亭先生改造演绎,也许是我驽钝而多虑,总觉得有所不够,而如今得春雨兄介绍此方,心中冰释。风为百气之长,用药平和不燥,起生发、调枢机、和阴阳二气,斯乃美矣。
不独治原介绍之诸病,亦可用于慢性病调气机,运机转之开路大法,而渐入花明境地。
具体运用,待下周貂尾续狗!
末流郎中 3月22日

附: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引《宦邸便方》:柴平汤
处方
银柴胡2钱,黄芩1钱5分,人参(去芦)1钱,半夏(汤泡7次)1钱,甘草5分,陈皮1钱2分,苍术(泔浸)1钱半,厚朴(姜制)1钱
功能主治
和解少阳,祛温和胃。主湿疟,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
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红枣2枚,煎至320毫升,来发先服。
疟发于午前为阳,属气虚,加白术(土炒)2.4克,白茯苓(去皮)2.1克;发于午后为阴,属血虚,加当归(酒浸)2.7克,川芎2.1克;发于午前,延及午后,此气血两虚,上四味俱加;食积,加神曲(炒)2.4克,麦芽(炒)2.1克,山楂3克,枳实(麸炒)3克。


 

消痰瘤效方

$
0
0
二陈消瘰汤
作者 徐书
【组成】
半夏12g,茯苓30g,陈皮10g,甘草6g,玄参10g,浙贝母20g,牡蛎30g,白芥子10g
【方解】
本方由二陈汤及消瘰丸化裁得之。二陈汤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乃化痰之祖剂。消瘰丸见于《医学心悟》所载,由玄参、贝母、牡蛎组成。《药性赋》载玄参具有“散瘿瘤瘰疬"之功,《体草纲目》云牡蛎具有“消癥瘕积块,瘿疾结核”之效;甄权云贝母有“治项下瘿瘤疾”之力。此二方一个可以化痰,一个可以软坚消瘤,故组成二陈消瘰汤,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痰核、淋巴结肿大、内脏肿瘤等症皆有良效
加减方法:
1、气虚者,重用参芪以补肺、脾、肾三脏之气,气行则血行,气化则痰消。
2、瘀血重者,可加当归、丹参、乳香、没药。
3、痰核瘀滞较重者,可加炮山甲、地龙、全虫、制马钱子以通络化瘀。
4、阳虚者,加鹿角片。
5、肿块坚硬者,加四味软坚汤及三棱、莪术、海藻、昆布。
【临证心悟】
痰瘤之证,其病机在于,肺、脾、肾亏虚为本,津液停留,外感六淫之邪与津液互结而形成热痰、寒痰之候。痰阻经隧,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则形成结节肿块。
《临证备要》云:“腋下结核如卵,皮质不变,多因肝气痰浊,凝滞而成,俗称痰核。”
痰瘤之病因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津液不能输布运行,聚而为痰,痰随气行,窜于皮下,则成痰核;窜于五脏,痰阻髓道,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则形成结节癌肿,日久则发生疼痛。徐书教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痰瘤效方——二陈消瘰汤。
余临床中虽多以消瘰丸治阴虚火旺之证,然凡阳虚者,可配伍附子、鹿角片,或合阳和汤,寒热同用,其功效更佳。
【验案集粹】
吴某,女,67岁,2017年8月21日初诊。
现病史:发现颈部两侧多发性淋巴结肿大,左侧颈部有一枚如鸡蛋大,右侧颈部有三枚如葡萄大小,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就诊于无锡第一人民医院,考虑为淋巴瘤可能,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遂求治于中医。
刻下: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口干口苦,大便黏腻不爽,舌质偏红苔白腻,脉弦细滑。
辨证:少阳夹痰。
治法:和解少阳,清气化痰。
方药:二陈消瘰汤加减。
柴胡10g,黄芩9g,党参10g,半夏12g,甘草6g,牡蛎30g,茯苓30g,陈皮10g,玄参10g,浙贝母20g,牡蛎30g,白芥子10g,龙胆草10g,天花粉10g,夏枯草15g,蒲公英20g,14剂。
二诊:药后颈部淋巴结变软,腋窝淋巴结消失,轻微口干,口苦消失,上方加三棱10g,莪术10g,海藻30g,昆布30g,14剂后以此方随证加减全蝎、蜈蚣、山慈菇、猫爪草等。
三月后随访得知,双侧颈部淋巴结消失,至今无复发。



肉瘤、筋瘤等顽固者,非短期可愈
作者 陈潮祖
化痰消核丸(艾儒棣方)
生黄芪40g,鸡血藤24g,白芥子15g,茯苓15g,半夏12g,陈皮10g,台乌药15g,香附子10g,山慈菇10g,淡海藻15g,淡昆布15g,甘草3g
[用法] 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每服1丸,1日3次。亦可水煎服。
[主治] 肉瘤(脂肪瘤)、筋瘤(纤维瘤)、痰核等病。
[证析] 
脾主运化水谷,亦主肌肉;腠理三焦是津气运行通道。此方所治肉瘤、筋瘤,是因脾运不健,脂凝液积,阻于腠理三焦局部而成。脂凝于肌,腠理不通,形成包块,即成肉瘤;阻于膜原,组织增生,即成筋瘤。津凝成痰,阻于肌腠局部,即成痰核
[病机] 脾运不健,痰结成癥。
[治法] 扶正健脾,化痰散结法。
[方义] 
此证脾运不健是本,脂凝液积,形成肿瘤是标。扶正健脾治其本虚,化痰散结治其标实,本应一视同仁,但因肿瘤已成,痼结难消,若不积极散结,实难获效,着重消肿溃坚,才是明智之举。
此方由二陈汤加味而成,方中半夏燥湿运脾,陈皮芳香醒脾,茯苓甘淡实脾,黄芪、甘草益气健脾,五药呈本清源,亦即扶正健脾之法也。半夏为祛痰要药,有善祛皮里膜外之痰的白芥子相引,可消膜凑之痰;有淡渗水湿的茯苓相助,可令痰湿下出;配陈皮、香附、台乌药梳理气机,有气行则津行之意;伍鸡血藤活血通络,有气血津液齐通之功,上药虽有调中、行气、活血、化湿作用,终非拔病之药,故又配伍消肿散结的山慈菇,软坚散结的昆布、海藻,披坚执锐,直捣黄龙,可收消肿溃坚功效。海藻与甘草同用,取其相反相激而增溃坚散结之功。但须注意二药用量,海藻一般15g,甘草一般3g,体壮者可用6g。如果甘草之量再大,即有毒副作用。慎之。
[应用] 肉瘤、筋瘤均较顽固,非短期可愈。上方一可阻止其发展,二可逐渐消散其肿形,是余学生艾儒棣从事外科临证多年心得,如遇此证,不妨一试。
本文摘自 陈潮祖医学论坛


 

妙用桂枝汤治疗神经性呕吐

$
0
0
作者 吕仁和
1962年笔者在门诊实习期间,正好陈老(陈慎吾)出门诊。
这年1月3日从河南驻马店地区来了一名患者马某,男,32岁。
他于1961年10月8日,因劳累后饱餐馒头,复因失火受惊,常有腹胀、恶心、寐少梦多、易惊,自疑吃入苍蝇,恶心逐日加重,甚时有气从少腹上冲心窝的特殊感觉,此时则发呕吐。
近一个月来此情加重,在河南和北京几家较大的医院检查,都未发现特殊病变,均诊断为“神经性呕吐”。吃西药一直不见效,体重下降10千克。
患者现仍胸脘痞闷,背部发冷,时有恶心,甚时气上冲心而发呕吐,舌胖,苔白,脉沉紧。
陈老说,本患者的主要症状是气从少腹上冲心窝,正是桂枝加桂汤的证候。舌胖、苔白、脉沉紧更说明可用该方。桂枝用量要大,少则无用。
处方:桂枝30克,白芍20克,生姜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5枚(劈)。三剂,水煎服。
陈老说,桂枝是足太阳膀胱经之主药,能通阳散寒,更有降逆之功。少阴肾经有寒,通过用太阳膀胱经之阳药去温通最效。
5日后复诊:药进两剂,气不上冲,呕吐未发。
三剂服完,胸脘痞闷和背部发冷解除。近两日已无恶心,食量也有增加。
笔者20多年来,用桂枝加桂汤治疗过几例久治不愈的虚寒型“神经性呕吐”患者,均有明显疗效。这可能与桂枝的温通降逆、白芍的柔肝缓急,以及生姜之温中散寒止吐有关。
本文摘自《名医真传——四十四位京城名医“口传心授”金记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大剂量使用薏苡仁有奇效

$
0
0
作者 陶御风
薏苡仁寒而不泄,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利而不克,至和至美之品也。
或问薏苡仁功用甚薄,何不用猪苓、泽泻,可以少用见功,而必多用何为乎?不知利水之药,必多耗气,薏苡仁妙在利水而又不耗真气,故又可重用之耳。

薏苡仁,《神农本草经》云微寒,主筋急拘挛。
拘挛有两等:《素问》注中,大筋受热,则缩而短,缩短故挛急不伸,此是因热而拘挛也,可用薏苡仁;若《素问》言因寒即筋急者,不可更用此

薏苡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其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

益气、除湿、和中、健脾,薏苡与术略相似,而不知其有毫厘之差,千里之谬。
曰气,则术温而薏苡微寒;曰味,则术甘辛而薏苡甘淡。且术气味俱厚,薏苡气味俱薄,为迥然不同。
术与薏苡非相反相恶,既用此即不用彼者,无他,术性急,薏苡性缓,合而用之,恐其应速则嫌其缓,应迟则又伤于躁也。

薏苡仁,除湿不如二术助燥,清热不如芩、连损阴,益气不如参、术犹滋湿热,诚为益中气要药。然其味淡,其力缓,须合群以济,厚集以投,始能奏的然之效。

凡遇水湿之症,用薏苡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倘薄其气味之平和而轻用之,无益也。

虚劳咳嗽,肺痿肺痈,虚火上乘,皆宜加薏苡仁为下引药

薏苡仁得麻黄、杏仁治风湿周痹,得郁李仁治水肿喘急
一说本品配附子治周痹,佐败酱化脓为水。

薏苡仁同天麻以治肺,同苓、术以治脾,同苍、朴以治胃,同牛膝以治肾,同木瓜以治足,同人参以治心;
同二陈以治痰,同平胃以治湿,同苍、柏以治痿,同归、芍以治痈肿,同槟榔以治脚气,同五苓以治水湿蕴蓄之不利。

在疑难病中,凡具有痰、湿、热证之一,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滑数,均可重用生薏苡仁(时可用至120克)。
如治疗大动脉炎、冠状动脉硬化供血不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栓塞性静脉炎、海绵状血管瘤等,均能收到满意疗效。
薏苡仁具有化痰软坚作用,也可治疗多发性息肉、多发性脂肪瘤及癌瘤。
薏苡仁又具有抗病毒作用,能提高机体抗病毒功能,故可用于病毒性皮肤疣、病毒性心肌炎及免疫功能低下之疾患。
苡仁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故可长期服用。

薏苡仁配黄芩,治湿热中阻之胃痛;配苍术,治湿阻中焦之胃痞;配白蒺藜,治面部雀斑

薏苡仁,脾虚证患者可以应用,有消化道出血必定应用
薏苡仁30克,配山慈菇10克,治肠息肉

肺热痰浊重者,常可单用或加用苡仁治之,效果多佳,单用苡仁,量要大一点,每次20~30克,较为适宜。
一般用生苡仁,但个别患者服生苡仁会导致腹泻,则宜炒用。

薏苡仁常治疗小便不利及水肿,因它并非单纯利尿,而是在利小便中兼有营养滋补功能,所以常用多用并无副作用。

治大筋拘挛症,在辨证方中重用薏苡仁(150克),无不获效,益信《神农本草经》谓本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的记载,非后世臆测所可及。

治湿痹,须用大剂量薏苡仁
便调脾和用生苡仁;便溏脾虚用熟苡仁;肿胀甚而便溏,则生、熟苡仁合用。此一物三用,各得其所,方取良效。

凡用薏苡仁,须倍于他药。此物力势和缓,须倍加用,即见效。
本文选摘自《临证本草》,陶御风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5.3


 

先攻后补治愈15年腹痛案

$
0
0
作者 郭博信
2008年9月29日,我到老同事赵某家探望他,闲谈叙旧时,他无意中说出其夫人王××(82岁)小腹痛,并伴有呕吐达15年之久。屡经西医B超检查,小腹部未见任何病变,虽然曾经X线检查出肺部纹理粗糙、B超诊断有胆结石,但胆结石应该是肝区部位绞痛,而患者小腹部一切都正常,什么病变也没有。
但就是疼啊,有时10来天疼1次,有时3~4天疼1次,没有超过半个月的时候;疼起来有时1个小时,有时又是整天疼;有时伴有恶心呕吐,有时又没有恶心呕吐。服了不少颠茄片、维生素B1、消炎利胆片等,均无任何效果。
做B超的大夫也好生奇怪:这小肚子里什么病变都没有,怎么疼得这么厉害?而且一直疼了15年,老太太备受折磨,也不知道得的是啥病。
赵老让我给其夫人号号脉,诊见脉弦而宽大,舌质红无苔。我笑曰:此肝气郁滞,导致木克土,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致也。
遂开一方:
当归20克,白芍2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柴胡15克,香附15克,青皮20克,延胡索30克,川楝子15克,清半夏15克,陈皮10克,甘草10克,薄荷6克,生姜3片
此逍遥散、金铃子散、二陈汤三方参合以用,意在疏肝理气,兼以和胃降逆、清泻肝火。
赵老言其夫人身体素虚,可否加益气之品?我言此是肝气郁滞导致之腹痛,加益气之品恐加重气滞。古人云“诸痛无补”,即是此意。
赵老又问方中延胡索、青皮、白芍用量是否过大,有耗正气?我言治此痛重痼疾,非大剂无以奏功,量小岂能见效?但服无妨,痛除后补之可也。
药进4剂,腹痛呕吐若失,只是老太太颇感身体乏力,赵老予服西洋参二三日,即恢复正常。此例可视为先攻后补也。
直至2年后老太太去世,小腹痛竟未复发。至今谈起此事,赵老还在感慨:想不到这么多年的顽疾,让你几剂药就给治好了。并将此案收录在其所著书中,称我为“郭老”,实则应称我为“小郭”才是。
本文摘自《中医治大病实录》,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精通单味药,用药如有神——旋覆花琐谈

$
0
0
作者 余国俊
旋覆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旋覆花的头状花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常用的化痰止咳药。根据前贤的经验结合本人临床实践,兹论述如下:
宣降肺气
如《南阳活人书》金沸散,以旋覆花为君,治肺经伤风,头目昏痛,咳嗽多痰。古今释本方者,约皆以为方中旋覆花只有消痰降气之功,是囿于“诸花皆升,旋覆独降”之谚也。
其实,旋覆花味辛,辛者能散能横行,能宣发肺气达于皮毛,助辛温表药,祛风散寒。一宣一降,肺气复常,咳嗽宁矣。
余治风寒咳嗽,恒师法江尔逊老先生,以金沸草散为首选方,并加白芍10g以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兼喘者合三拗汤;咳痰不爽者加桔梗9g;口微渴者加黄芩9g;体虚者加党参15g,屡用有效
降胃镇冲
如《伤寒论》旋覆代赭汤以旋覆花为君,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证之病机,古今有三种说法。
多数医家认为系胃虚痰阻; 少数医家认为系肺肝气上逆。 柯韵伯认为系“心气大虚,表寒乘虚而结于心下”。三说见仁见智何以从之?
余临证体验,知不论伤寒或杂病,凡胃气素虚之人,一旦误治,若出现心下痞硬,呃逆频频之时,其脉象必弦长,重按无力,即李士材所谓“直上直下,冲脉迢迢”者也。盖冲脉下连少阴,上隶阳明。阳明胃气虚馁,不能息息下行,则冲脉难安其本位,必转而上逆,并挟胃气亦上逆,此呃逆频频之所由来也。
若仅为胃虚痰阻气逆而冲气不逆,不过偶尔噫气耳。旋覆花味咸而润,沉阴下达,降胃镇冲,辅以代赭石之质重沉降,功力尤显。
而前贤活用本方,又扩大其适用范围。如周扬俊曰:“余每借以治反胃噎食,气逆不降者,神效”。
疏肝通络
如《金匮》旋覆花汤治“肝着”。历代注家皆认为,肝着者,乃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致令胸胁痞闷不舒,或胀痛或刺痛,故以旋覆花为君,通肝络而行气。余以为此释固佳,唯难以圆满解释:旋覆花不入肝经,如何能通肝络?
而余释肝着,恒从原文所述的两大特征性证候着眼,一是“先未苦时,但欲饮热”,一是“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因肺位于胸中,肺气膹郁,胸膈满闷,故欲蹈之以畅其气也。为何先未苦时,但欲饮热?因本病初起,多缘于形寒或寒饮(经云:形寒寒饮伤肺)。肺本喜温润,受寒后尤喜之,故但欲饮热驱寒以自救也。若不图早治,肺气膹郁过久,必乘肝木,肝木受邪而疏泄失职,其经脉气血郁滞,可成肝着之病
旋覆花入肺经,温降肺气之力颇宏。肺气肃降则不乘肝,肝气达而肝络通,此清金疏木,隔二之治也。
叶天士深得本方奥旨,其治胁痛,多于本方基础上加味,创辛温通络,温柔通补,辛泄通瘀,虫类通络诸法,开后世治络病无限法门。 余治外伤性胸胁痛、结核性胸膜炎、冠心病心绞痛缓解期等,常用本方加味,疗效亦较满意。
涤痰蠲饮
如《温病条辨》香附旋覆花汤治“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
吴鞠通自注本方,亦谓旋覆花善通肝络。究之,温降肺气而涤痰蠲饮,乃旋覆花之良能,有香附领之入肝,方能蠲胁下之水饮,非旋覆花自能入肝经而蠲胁下水饮也。
药物有所用亦有所忌。旋覆花之功用明矣,而其禁忌若何?《本草求真》:“凡阴虚劳嗽,风热燥嗽,不可误用。”
余长期体验,阴虚劳嗽、风热燥嗽等证原不可单用或重用旋覆花,然若列为禁区,绝对禁用,则不免因噎废食。今试举三案以证之。
例1、温燥伤肺干咳案
周某,女,60岁。素有“慢支”宿疾,1979年9月,偶涉外感,咳喘频频,痰少难咳,鼻燥咽干,服沙参麦冬汤数剂,证稍减,却增胸痞纳呆,迁延月余,渐形困顿,舌质干红,苔薄黄少津,脉数无力,右寸微洪。
此乃温燥伤肺,投以桑杏汤加生石膏、知母两剂,诸症减,胃纳增,于原方加旋覆花6g两剂,咳喘止,诸恙悉平。
例2、肝火刑肺案
文某,女,73岁,1979年12月6日诊。夜间喘咳,不能平卧,凌晨加重,咳则两胁下痛,痰黏难咳,心烦易怒,口干苦,舌边、舌尖干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洪数。
此属肝火刑肺,投以黛蛤散合泻白散加桑叶、枇杷叶两剂,喘咳减,仍痰稠难咳,于原方加旋覆花6g两剂,咳痰爽,喘咳大减,改投贝母瓜蒌散以善后。
例3、胸痛咳血案
石某,男,48岁,1978年6月15日诊,证见咳痰稠带血,左胸刺痛,潮热盗汗,舌质红无苔,脉细数涩而无力。
此乃肺肾阴亏,虚火灼肺,投以资生汤合旋覆花汤加北沙参、生地,白及、藕节、荷叶6剂,胸痛、咯血均止。
综观以上三案,旋覆花均在禁用之列,何以反能奏效?盖因旋覆花虽有辛温之性,然在大队对证方药中,只不过发挥其豁痰降气特长而已,岂能改变全方总的作用趋向?
古人制方用药,有“去性取用”之法,殆即此意。扬长补短,发挥配伍的作用,某些单味药之不利作用就不会成为绝对禁忌。
本文转自《我的中医之路-一位当代名医的治学与师承历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人中望诊在妇产科上的应用

$
0
0
作者 徐学义
唇部望诊古已有之,《灵枢·五阅五使》:“口唇者,脾之官也”。《望诊遵经·诊唇形容条目》也有“唇焦者,脾蒸也;下唇焦者,小肠蒸也;热病口燥唇焦者,病在脾也;唇焦枯无泽者,脾热也”的记载。这里着重谈谈人中望诊在妇产科上的应用。《灵枢》曰:“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笔者根据家父所遗之手抄件而市上无刊行者,结合临床观察,对照之下,颇多合辙,现整理于下。
1、人中望诊要点:
正面观察是否偏斜。
注意沟沿是否清楚及高低程度。
人中深浅。
人中宽窄、上下是否对正。
人中中间是否有纵沟及横纹。
人中是否弯曲。
人中长短从其正、侧、动静和体型上观察是否对称。
2、人中望诊分型
(1)正常型:一般说来,人中宽、直、深者属正常型,人中宜长不宜短,中深外阔,沟沿清楚,正直不狭,说明子宫发育完全,月经正常。
(2)短促型:人中短促,说话时人中几乎不见。此为子宫颈短,孕后易早产或流产,月经往往初多后少。
(3)宽旷型:人中宽旷,沟沿浅,隐约可见,中沟亦浅、平坦,此为子宫发育差,月经过多,孕后易流产。
(4)漫平型:人中虽不宽,但沟沿甚浅,甚至若无,与中沟看不出界限(月经期更明显),多为幼稚子宫,经量少,不易受孕。临床中漫平型较宽旷型多见。
(5)绕凹型:人中虽圆窝状,窝大而浅者,外骨盆狭窄,生产时影响不大;窝小而深者,则为内骨盆狭窄,易出现难产。
除以上常见之五型外,人中有如下情况者,临床观察亦需留意。
狭细如针者:子宫尖如锥,多痛经,不孕。
偏向左方者:子宫偏右,反之亦然。
上宽下窄者:子宫前倾,经行时少腹痛。
上窄下宽者:子宫后倾,经行时腰楚。
上下均狭窄而中间独深者:为子宫萎缩或幼稚子宫。
弯曲如横马蹄形者:子宫呈蜗牛状,宫颈变位,经行腰楚特甚,易致血崩。
人中有一直线凸出如沟沿者:可能为双子宫、双阴道或阴道横隔,中线正直的,双子宫大小一样,中线偏直的,双子宫一大一小。
笔者曾接诊一柏姓女青年,自诉其经量少,周期短,经色如扬尘水,间夹血块,行经时腰部痠楚,少腹作痛,已婚3年未孕。望诊见人中虽不宽但浅,其沟沿亦浅,与人中界限不分明,且人中下宽上窄如三角形。据此认为属漫平型人中,有幼稚及子宫后倾可能,介绍作妇科检查后果系如此。
现将以上一得之愚贡献于诸同道,以作临床参考。
本文摘自《南方医话》,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人到中年,为什么要预防风湿

$
0
0
三甲中医讲堂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骨质增生、骨刺、坐骨神经痛,不知道让多少老人夜不能寐,痛彻心扉,真应了那句老话:人年轻时壮的像头牛,老了像被牛撞。
有个患者来找我,风湿十余年,受凉后出现全身多关节疼痛,之后便再也没有好过,以膝关节、手关节、腰脊处疼痛最为剧烈,已经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
去医院检查,类风湿因子呈阳性,被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一直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但是效果不是很好,病情反复,活动受限。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西医治病是有套路的,风湿用抗炎药,冠心病用甘油栓剂,哮喘用激素,皮肤病用抗病毒药或者抗过敏药,而且所有患者治病,用的药都是大同小异。
就像这位患者的类风湿,我相信用这药的大有人在,这药能不能治风湿?答案是否定的,我治了这么多年病,从来没听说过谁用非甾体抗炎药治好了类风湿。
既然治不好,那西医为什么还要这么治呢?你应该想想,如果不这么治,他们又能怎么治呢?恐怕就只能做手术了,但是患这病的人大多数年纪都大了,一场手术下来,估计也就油尽灯枯了。
我仔细看了患者的情况,给了他一个方子:黄芪,党参,茯苓,甘草,当归,川穹,白芍,防风,秦艽,细辛,杜仲,牛膝
用了半个月,患者就来反馈说药后症缓,关节疼痛减轻,我加了薏苡仁、忍冬藤,续进十四剂,诸症大减,活动已经不受限制,调理半年余,关节疼痛已经基本消失。
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我翻开行医笔记,这个患者的备注上写着八个字:内因不除,外因难消。
是什么意思呢?内因是什么?外因又是什么?
先来说内因,人就像机器一样,用的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损耗,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气血也会出现损耗,气血是人的命根子,它就像护城河一样,保护着人体的安全,现在护城河干枯了,敌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进来。
再来说外因,说外因之前,我想先说一个细节,为什么大部分的风湿患者骨头最疼,腰腿最疼?
其实原因很简单,人体处处都有经脉,而腰腿处,包括手关节、膝关节、腰脊处的经脉是最多的,如果是打仗,这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样理解起来就很简单了,说起风湿的外因,跳不出风寒湿三个字,这三种邪气等到人体虚弱之时,就会趁乱而入,先抢占各处要塞,所以人的关节和腰腿症状会更明显,时间长了,三邪甚至会在关节处造成骨刺、骨质增生,甚至骨节变形。
怎么治呢?内因不除,外因难消,这是借鉴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任何时候,只有自己先强大起来,才能挺直腰杆,弱小意味着没有任何发言权。
所以我在第一梯队中用了黄芪、党参、茯苓、甘草补人体之气,用当归,川穹,白芍补人体之血。
强壮了自身,接下来我就着手彻底剿灭风寒湿,我派出了三员大将,分别是:防风,秦艽,细辛。
最后,还要帮助肝肾加强管理,所以我加上了杜仲、牛膝补益肝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就不能企图三五天就见成效,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终究会战胜邪。
最后还有一点要唠叨一下,上面的方子适合舌头苔白的患者,如果舌头发黄,说明体内有热邪,这个方子有很多热药,就不太合适了

本文转自 本能系统医学论


 

这个神效方,专治筋寒之病

$
0
0

百病由寒生,百病从筋治。若人体筋寒,会演出啥大戏?
宋代官修医书《简要济众方》《圣济总录》,均载有一方
补骨脂散,
治肝脏风冷,手足拘急,及转筋,一切筋寒之病。
寒主收引,筋脉拘急,转筋等,都属筋络的收缩现象。故养生界有与之对应的“筋长一寸,寿延十年”的说法。而肝脏风冷之所以又和筋寒扯上关系,当然是因为肝主筋,一切与筋病相关的“摇动”“震颤”“拘挛”“强直”“抽搐”“眩晕”等,都属肝脏里面的风动。
为什么这样说?
肝气虚,正气亏损,不能荣养筋骨,于是被六邪之首的风邪钻了空子进入肝掌管的筋脉。而风冷,冷与寒一样主凝滞收引,导致筋脉气血凝滞不通。
由于“筋”内涵广泛,为肌肉、肌腱、韧带等在内的附着在骨头周围软组织的总称,是人身最大的组成部分,如同河流一样流淌于全身各处,输布气血的同时,也起着沟通联络作用。
所以筋脉气血凝滞,沟通联络受阻,便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虚证,不仅会在一些大的筋肌如关节处形成病变,一些小的筋肌同样会受到影响。比如一些头痛、偏头痛,眩晕,再比如一些细小关节的莫名疼痛,甚至一些腹部的疾病如胃炎、胆囊炎、肠炎等,多属筋病范畴。可谓全身各处皆能为病,包括一些凝难杂症。
补骨脂散组成:
补骨脂30克 莽草叶30克 官桂30克  炮附子30克 炮干姜30克 干蝎7.5克(微炒)
来一味味了解这些药中精英。
补骨脂,能补骨头的脂液。
以果实入药,辛散苦燥温通,入脾肾,脾土可营养肝木,肾水可滋养肝木。所以补骨脂在温肾助阳,纳气平喘,止泻之后,还可散肝主筋肾主骨之筋骨间的寒湿,除皮肤肌肉麻木不知痛痒或手足酸痛之症。
莽草叶,名字听起来不常见,其实这味药远古就出现了,据《周礼》记载,夏日蚊虫多,古人会“以莽草熏之”。
因莽草属茴香属植物,其果实外形与调味的八角茴香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于替代。但八角茴香无毒,莽草果却是有毒的。而且八角茴香属八角属,而莽草属茴香属植物狭叶茴香,两者的区别还是有点大,不过辛温的功效倒是一致。
莽草叶,性味辛温,有毒。能够以毒攻毒,祛风止痛,消肿,杀虫,治头风痛,皮肤麻痹,痈肿,狐臭,狗咬昏闷等。
官桂附子干姜均为温里药 ,能量属阳,性猛烈。近现代名医吴佩衡认为:“如能掌握其性能 ,与其他药物配伍得当,且不违背辨证论治之精神,在临床工作中,不但治一般常见疾病,效若桴鼓 ,并且治大多数疑难重证及顽固沉疴,无不应手奏效”。
且看三位如何疗病。
官桂就是肉桂,辛甘大热,首先活跃于肝经,肝为风木脏,肝好筋络舒展,故可治一切风邪进入引起的骨节挛缩,筋骨不利等。
肉桂还活跃于脾肾心经,脾主肌,故肉桂可长肌肉。又活跃于肾经,可引身体之虚火归源至肾,让肾将其封藏起来,达到补火助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散寒止痛之效。
肉桂之活跃于心经,九窍通心,故又可通九窍,治五劳七伤,阳衰与里寒重症。
附子同样辛甘大热,归心脾肾经。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药,外达皮毛而除表寒,里达肾中而温沉疴痼冷,无论内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腑,只要有真寒,无不可治。
吴佩衡评价附子:“上而心肺 ,下而肝肾,中而脾胃, 以及血肉、筋骨 、营卫 ,因寒湿而病者 ,无有不宜。阳气不足 ,寒自内生 ,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证,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
所以这是一味可堪大任的暖宝宝。
干姜辛热,入脾胃肺经,温中逐寒,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冷,反胃干呕,瘀血,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附子善走不守,就像一个喜欢攻城略地的猛将,忙着再下一城。干姜守而不走,跟在附子身后,保卫附子的战果。肉桂加入这个二人团队,可使温阳功效倍增。
全蝎辛平,有毒,亦是以毒攻毒。独归一经,肝经。
可平息风邪的四处扫荡,息风镇腰背四肢手脚痉挛,攻毒邪散淤结,通经络止疼痛。抽搐痉挛,中风口歪,半身不遂,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等均可治。
另外,它还是治疗肾炎、脉管炎、血栓闭塞的良药。以及治疗心血管病、各种肿瘤、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病的要药。
所以这个独归肝经的良品,能有如此强大的效用,正可应对筋络之病可至全身各处,包括一些疑难杂症之说法。
故而全蝎是以有毒之品,祛病之力,为治手足拘急,及转筋,一切筋寒之病回到肝虚风冷上来,打了个注脚与总结。
再概一个括:本方六味药,补骨脂指肾打肝邪补脾,既舒筋骨又养肌肉。三味温里药的能量,能让如寒冰一样的筋络获得阳光普照,消除关节与全身寒凉。莽草叶与全蝎,祛风通络止痉挛,除掉进入肝脏筋络的风之邪气,让头风痛,眩晕等病症也得到治疗。
所以,这是一个包罗广泛的方子,难怪作者列举了肝脏风冷,手足拘急,及转筋之后,便难以一一列举,只好以一切筋寒之病概括。
一个问题:补骨脂散如何制作与服用?
上药六味,捣细为散剂,每次服6克,用酒、水各75毫升,加葱白6.6厘米,盐少许,同煎取90毫升,空腹时热服。如是急转筋严重的,用热酒调服。
本文转自 本草方


 

帕金森氏病的中西医治疗探讨

$
0
0
作者 宋柏杉
我没讲过什么课,只是一个在基层、每天面对各种各样未知的病来拼搏的一个基层大夫。没有什么经验,只有一些教训。今天在这跟各位专家交流,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多加指正和批评。
我今天讲的议题是帕金森病的中西医治疗探讨。首先来说,中医没有帕金森病这个病名。这个病名是由英国的一个医生叫詹姆斯·帕金森,他在1817年,首先对这个病症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因此就以他的名字进行了命名,这也符合咱们医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命名规律。
一、帕金森病的诊断和西医治疗
这个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这么几方面: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同时患者可伴有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的常规仪器等辅助检查多没有异常改变。这也是这个病治疗不好细化和评价的原因之一。
下面我们从西医角度先谈一下帕金森病的发病因素。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年龄老化、氧化应激等因素相关。帕金森病起病多比较隐匿,进展缓慢。首发症状通常是一侧肢体的震颤或者活动笨拙,进而累及对侧肢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等。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注意到,抑郁症、便秘、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也是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的主诉,他们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甚至超过了运动症状,对患者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我们在临床上要重视这个疾病,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有必要对这个病的进行进一步探索和摸索性治疗。
静止性震颤
下面讲一下静止性震颤。临床上大多数的患者,约70%的患者以震颤为首发症状。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者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者停止。精神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这个病就这么奇怪。
手部静止性震颤在行走时加重,部分型患者可合并姿势性震颤。患者典型的主诉为:“我的一只手经常抖动,越是放着不动,越抖得厉害。干活拿东西的时候,有时反倒不抖了,有时会抖得厉害。遇到生人或激动时也抖得厉害,睡着就不抖了。”
肌强直
肌强直:检查者活动患者的肢体、颈部或者躯干,可察觉到有明显的阻力。这种阻力的增加呈现各个方向均匀一致的特点。类似弯曲的软铅管感觉。临床上又称为“铅管样强直”。有这么一个特殊的名词。患者合并有肢体震颤时可在均匀阻力中出现断续、停顿,如转动齿轮样,故称“齿轮样强直”。患者典型主诉为肢体发硬、发僵。早期肌强直不易察觉到。此时可让患者主动活动一侧肢体,被动活动患者的肢体,肌张力是增加的。
运动迟缓
再一种表现是运动迟缓。运动迟缓一般指动作缓慢,始动困难。也就是说一开始的时候运动比较困难,主动运动丧失。患者运动幅度会减小,尤其是重复运动时。根据受累部位不同,运动迟缓可表现多个方面。有的人单纯面部表情减少,瞬目减少,这种患者称为“面具脸”。有的患者说话声音单调低沉,吐字欠清,写字慢慢变小,这种症状称为“小写征”。
另外大多数患者都会出现洗漱、穿衣和其他精细动作变得笨拙不灵活,行走的速度变慢,成为异形。手臂摆动幅度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步距变小,开始走的时候往往缓慢,有的人越走越快,越走越快,有刹不住车的感觉。有的患者因为不能主动吞咽唾液,也不能咽下,以致出现流涎。夜间可能出现翻身困难。
在疾病的早期,好多患者常常出现运动迟缓,被误诊为肌无力。或者常因一侧肢体酸胀无力而被误诊为脑血管病或者颈椎病。因此当一侧肢体酸胀无力或者一侧肢体活动缓慢,并且有肌张力增高时,我们就应该警惕帕金森病的可能。
早期的患者典型的主诉为:我最近发现我的右手或者左手,活动时不得劲。不如以前利落啦,写字不如以前漂亮啦。打鸡蛋的时候右手不听使唤,不如另一只手那么灵活了。走路的时候,觉得右腿或者左腿发沉,似乎有点拖拉的感觉。
姿势和步态障碍
下面我再讲一下姿势和步态障碍。姿势反射消失,往往在疾病中晚期出现。患者不易维持身体的平衡,稍有不平的路面就有可能跌倒。患者典型主诉为:“害怕自己一个人走路,别人稍微碰一下,或者路上有一个小石头,就能把我拌倒了。最近我总是摔跤,以至于我现在走路很小心。”
姿势反射可以检查出来,做牵拉试验可以检测到。一般由医者站在患者的背后,嘱患者做好准备,向后牵拉其双肩。正常人一般倒退一步就能恢复直立的体位,而帕金森病患者往往要倒退几步,甚至需要人扶持才能直立。
患者出现越走越快,不能止步的情况,这个在医学上的名词叫“慌张步态”。晚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可出现“冻结现象”,表现为行走时突然出现短暂不能迈步,双脚就像被粘在地上,必须停顿数秒后方能继续前行。有时甚至无法再次起步。
这种患者典型主诉为:“我起身刚要走路时,必须停顿几秒才能走起来,有时候走着走着突然就迈不开步了。尤其在转弯或者看见前面有东西挡着时侯就更不会走了。”
非运动型症状
最后一组症候群,除了震颤、行动迟缓,患者还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焦虑、睡眠障碍、认知障碍等非运动型症状。疲劳感也是帕金森病的常见非运动型症状。
患者典型主诉为:“我感觉身体很疲乏、无力,睡眠差,经常睡不着。大便费劲,大便不畅,有时候好几天一次,大便也不一定干燥。情绪很不好总是高兴不起来,记性差,脑子反应比以前慢了很多。”
下面我们来谈谈西医的治疗。西医就目前为止,治疗最有效的药物还是左旋多巴。现在也能做手术,作为药物治疗的一种补充吧。另外,现在还有一种手术,我不太明白,就是在前胸部位放一个东西充电,然后好像是促使血液循环,来缓解帕金森病的。因为西医发展日新月异,几个月的时间就变化了很多。所以学习西医也很不容易,咱们中医更难一些。
西医一般主张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还可以进行康复治疗、心理治疗以及良好的护理,在临床上也能够改善患者的症状。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只能改善症状,不能停止病情的进展,也无法治愈疾病。这就是目前西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刚刚我把西医对帕金森病的病因表现及治疗方法大概谈了一遍。我现在对西医应用得越来越少,认识得比较肤浅。
二、帕金森病的中医治疗
我们中医如何认识帕金森病呢?中医对这个病的认识,根据它的临床表现,一般都能归属到震颤,或者痉病范围之内。那我们中医如何去辨证治疗呢?疗效又怎么样呢?远期疗效又如何呢?因为西医没有客观的诊断标准,所以我们就谈不上什么评判标准了。根据我的临床观察,做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症状,我们还是能够切实做到的。
病机分析及证型
下面我们从中医的角度来对此病做一个病机分析。首先从临床表现上来看,患者主要是以头晕、牙颤、手抖、腿颤抖、慌张步态、平衡感减退为主要变现。这些表现归属于中医的病邪,应该归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就是说定位在肝,定性为风。这一点我想大家应该没有什么异议。
那么风就有内风和外风之分。外风也会间夹湿气或者寒邪或者间夹热邪,或者兼而有之。外风的患者,常常除了肢体症状还会间夹恶风寒、打喷嚏、流涕,也容易患过敏性疾病或者皮疹,或者颈椎不适。外风,我在临床上给他分为两大类,一个为风寒,一个为风热。风寒的患者我习惯于应用“千金小续命汤”,或者“古今录验续命汤”。风热的呢,我选用是“侯氏黑散”,辨证施治。这是外风。
那么由于内风引起的,大概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有六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厥阴化风,也就是乌梅丸证型。
第二种肾寒不能化水,阳虚水泛的,出现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的真武汤证型。
第三种是肝经血瘀,导致水液代谢失常的证型,我临床上常用血府逐瘀汤加真武汤治疗,这暂且叫做血水同病型吧。
第四种是阴虚风动证,这个类型我一般不用三甲复脉汤,而是应用张锡纯的镇肝熄风汤来治疗。为什么呢?因为温病导致的阴虚。我们现在好多患者首诊都是西医治疗。西医的输液在补充阴液方面,是非常之快的。达到阴虚中风的患者在临床上不是很多见,而西医的补充阴液的力量确实是比我们中医强的很多。
第五种类型是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肝木郁曲而不能生发,因而导致郁而化风的类型。我习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来治疗。一般来说原方效果就很不错。
第六种类型也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这个类型不太好说,我是这么总结的,是由于水寒土湿木郁型。我们下面来回顾一下,厥阴生风、阴虚肝阳上亢化风都好理解,那么瘀血、情志、阳虚、水寒脾湿是如何化风的呢?这些因素怎么能化风呢?这个问题呀,我放在第二个病例后面讨论。
中医治疗病例
(1)病例一
下面我们来进入病例阶段。先讲第一个病例。
第一个患者是承德市的一位女患者,68岁。既往有“小三阳”、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服西药降压、降糖治疗。45岁的时候做了一个子宫侧切术。患者在37年前的7月份,无明显诱因突发头部又紧又胀。
大家认为这两个症状怎么会连在一起呢?既然紧又出现胀,反复多年治疗无效。这个患者是因为她丈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在我这治疗,用中药治疗。现在血糖控制在7mmol/L左右,所有的降糖药、降压药和胰岛素都停掉了,血压平稳在130/80mmHg左右。所以就把他的老伴带来治疗了。说,“我老伴37年的病了,你能不能给看一下?”我说你带来我看看吧。
来的时候症状:头部发紧、发胀,头里面有刷刷作响的感觉。胃胀、不消化,胃部紧痛,有烧灼感,两胁疼痛。平素大便干燥,进食稍有不慎则腹泻,有水样便。偶尔有大便发黏,腰痛,双髋关节外侧及腹股沟疼痛,双膝盖酸软疼痛,两足大趾、二趾、三趾底部褶皱区疼痛难忍。需要定期打封闭针治疗,一般每两三个月需要打一次。
那个患者口干明显,没有唾沫。她说话呀,咱们就能感觉到她拉不动舌头。就听她嘴里就发出“滋啦滋啦”、舌头和腮帮子粘连的一种声音。平时呢又很容易咬到舌头,咬到腮帮子。眼睛干,自己都说眼睛干,但是还流眼泪。右颈部发胀,头部就是“齐颈汗出”,就像画一道印一样。就从脖子往上汗出,就跟洗似的。尤其热天,她自己说了不敢出门。
咽部有异物感,咽之不下、吐之不出。夜间两三点钟特别容易醒,醒了就再难以入睡。手抖4年,腿颤3年。面色青黄,舌干红,中间有裂纹。脉沉细无力。
这个患者,状复杂。看了这么多,有寒有热。我给他辨的是厥阴病。按我辨乌梅丸的几大指征:上火下寒,舌头嘴干,下肢膝以下有冷感,夜间两三点钟症状加重,脉是沉细的。出现这些症状我一般辨乌梅丸症,不管他是什么病。于是我就处了乌梅丸原方加白芍10g、吴茱萸15g,给这个患者服用。
一周以后反馈:手、腿不再抖了,其他的症状也都有所减轻。现在那个患者已经是第四诊了。她这个手不抖了,嘴也不干了,各方面症状都几近消失,还有一点点。我估计再有一两诊啊,也就结束了。
下面我发上一个图片来讲解一下,为什么用乌梅丸。


这是我常用的一个五大脏象方位图,还有这个轮轴辐辏理论,这个中医的咱们认为呀,脾胃为气机之枢,枢,轴也,就在中间,它像一个轴。肝在左侧,属木;心属火,在上;肾属水,在下;肺属金,在右侧。这像一个车轮子一样,在运转。
乌梅丸的药物方位就是,按我的理解就是按图上这种方向,这个轮子运转的动力的源泉就是肝木,生于水,长于土,化为火,降于金,归于水。
我们这个轮子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肝木的一曲一直,推动这个轮的运转;在里面呢,由己土——脾,由左向右运转;戊土胃,由右向左运转,外边的轮子转,里边的轴也跟着转。如果这两个轮子,运转得流畅,人体就不会有病。具体的药物我在这里不再细讲,我的理解就是放在这的,放在这个图上。
为什么在三个地方有川椒呢?因为川椒入脾胃肾经,所以我把三个位置都放上它了。左边的呢?左边肝木的部位,桂枝、干姜这是《辅行诀》里的小补肝汤的君、臣药,它以升肝为主,辛甘发散为升,酸苦涌泄为降,因此上呢,乌梅在右侧是降的,白芍放在肺那边是降的,降气的。黄连、黄柏在上面清心火。川椒、附子在下面温肾水。人参是健脾、补脾气。运转脾胃之枢,这就是乌梅丸的组成的一个方义吧。
我在临床上应用乌梅丸,应用的概率非常之大,应该在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吧,在门诊量上统计。
(2)病例二
讲第二个病例。这个患者,男,70岁,承德人,他是国家干部,患帕金森病8年了,加重4年,这四年已经不能行走了,也不会说话。他走路是佝偻着的,手颤抖,步子迈不开,需要两个人架着往前拖。
患者在8年前开始出现手抖腿颤,不能持握,能走路,但走得很慢,越着急越走不了,4年前加重就不能行走了,强行走的话需要两个人拖着往前挪一点点。他的步子,一步也就是迈两厘米左右,就这样,伴随着言语不清,他说的话呢,别人都听不懂。
4年前在北京宣武医院进行了手术,安了一个泵来控制帕金森病。安了这个泵呢,就像手机一样,每天还要给它充电,据说是有个类似充电宝的东西,往胸壁这块一粘,一个小时就能把电充满了。我也没看过这东西,口服美多芭,控制帕金森病,服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没有什么缓解,既没有坏作用,没加重,也没有减轻。
这个患者的一个亲戚,由于腿疼走不了路了,在我这治疗好之后,然后就给我介绍说有这么一个病,你能治不?我说这么长时间的,恐怕很难了。他说那你也试试吧,他到全国哪都去,哪的名医他都治,也治不好,你就给试试吧,后来我说那你就让他过来,我给他试试看。
患者是2015年12月18日来到我这的,当时刻下症是怕冷、乏力。尤其两腿没劲儿,根本支撑不住上身,尿频,但每次尿量呢,很少,大便干燥,六七日一解,舌淡、偏暗,苔薄白,脉沉,尺脉尤其无力。家属说这个患者不能吃人参,吃了就大汗淋漓。我以为他是人参过敏。后来我仔细问了一下,应该还是不是。于是我就开了如下的处方:
桂枝15g,茯苓15g,泽泻15g,白芍15g,生半夏15g,人参10g,大芸(肉苁蓉)30g,干姜15g,炮附子15g,桃仁30g,炙甘草10g。
这个患者,就是因为他水寒、土湿导致的木郁而化风,木郁而化风,因此我就人参、附子温暖水寒;用泽泻、茯苓利脾湿,也利肾之寒湿;用桂枝、干姜升肝气;半夏以降胃气;白芍辅右侧以降肺气。为什么又加了个桃仁和大芸呢?
首先说大芸,它是性温的,又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肾阳,因此,选了它,因为咱们这个是水寒的,补肾一定要选温性的药。
选桃仁呢?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这患者久病入络,因为已经病了8年了,肯定有瘀血的存在,取其桃仁能够活血;第二,桃仁能够降肺气;第三,桃仁又能够润肠通便。因此,用它起了三个作用。我认为这个方子里它是点睛之笔。
患者经过一周治疗的时候他就能去卫生间了,夜里他起来。以前都得两个保姆去挪他干什么活。吃到一周的时候呢,他自己起来了夜间,上了趟卫生间。家属高兴不已,两周的时候,我那个门诊的楼梯是非常陡的,他自己居然爬上了五级楼梯,然后还很高兴的笑着,以前他不会笑。爬上了楼梯,因为怕他摔倒,爬到五级的时候我就制止他,让他下来了。这个患者,我还给他用了针灸治疗。取的穴位是百会、关元,以培补一下中气。
(3)病例三
下面讲第三个病例,第三个病例是温某,女,73岁,承德市双滦区人。腿颤抖、手抖、言语不清,走路容易跌倒,舌隐青,苔水滑。当时呢,她儿子用车把她拉到我门诊,我想给她把把脉,这个脉是根本没法把的,因为她手抖得非常厉害,她儿子一个手按着她的前臂,另一个手按着她的手,我把手搭到手腕上去就感觉像放到震动机上似的,也就是勉强地把了一下脉。
我从她这个舌和症状来着手。舌苔来看,主要就能看一个舌苔和面色了,应该属于血瘀和水蓄的病因,因此我就给开了血府逐瘀,加上真武汤,开了6副。血府逐瘀汤加上真武汤,这都是原方,我习惯用原方,加减一般不超过一两味。
患者复诊的时候来告诉我,吃了一剂,这个抖,手抖、腿颤都明显地减轻了,6副吃完,老太太自己就没事遛弯去了。说让再吃几副,她就不吃,我们当地的患者啊,依从性是非常差的,你再重的病,他也要求你得几副就得有效,如果见不到效果,他很少给你复诊的机会。
(4)病例四
病例四,张某,女,56岁。这个是我还在北京东直门时候看的患者。这个患者是我一个同学的亲戚,她因为老伴儿去世了,导致她紧张、焦虑,然后,手抖,不能吃饭,不能拿筷子,腿也颤,转身转不了,想回头回不了,必须得别人把着,把她转过来。
当时我看她,患者情绪极不稳定,痛哭流涕,拽着我就哭啊,因为我跟她又不熟,她拽着我就哭,伤心啊,老伴儿去世了,又担心儿子有压力,挣那么点钱,怎么养活她。这个当时我带十来个学生给看的,头晕、手抖、腿颤特别厉害,这个患者呀,我给她就是按上边的思路来看的,这是由情志引起的,我一般调情志、调神志,习惯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我当时,让她在北京东直门取药,因为北京东直门医院的药质量非常好的,她不听,她不肯,她说我回张家口拿去,张家口能划医保。结果在张家口拿的药,吃了两周,说没效果吧,比原来减轻点,说有效果吧,达不到我的治疗目的。但是老太太还是很坚持吃,又吃了两周,效果又比原来轻了一点,但是还是达不到我的预期效果。
恰巧赶上我回到承德,这个老太太的儿子拉着她到承德找我,他说现在太忙了,她自己也煎不了药,没空给她煎药,这次就从承德拿您的药来看看吧。我说那好啊,我就给她开了两周的药。
结果用我的药,一周,患者所有的帕金森病症状,手抖、腿颤、头晕全部消失。把另一周的药吃完,吃了两周,基本上就痊愈了。然后患者又过来一趟,给我买了点酒,买了点礼物,我又给她善后,补了下,补肾的方子,这个患者现在很好。
(5)病例五
下面讲第五个病例,这个李某是双滦区的一个老太太,63岁,脑中风后患了帕金森病,高血压。这个患者呢,皮肤黑,尽管黑,也能看出来面红目赤,自己说脚底有踩棉花感觉,走路是越走越快,刹不住车,坐下呢,就手哆嗦,磨牙,站起来,手也跟着抖,腿也跟着抖,大便干燥,小便利,舌红苔白,双手脉弦硬有力。
我看到这种情况,典型的,这种情况,典型的阴虚阳亢,肝阳化风,于是我就予以镇肝熄风汤原方,3剂,颤抖就停止了。6副吃完,老太太去打麻将去了。这个患者每年都过来吃3副,或者6副,最多吃6副就不吃了。
(6)病例六
下面讲的这个患者,这个患者呀,刘某,是承德市丰宁县的,脑梗死后瘫痪两年,右侧肢体偏瘫,下肢痿软无力,上肢偏硬一点,呈内钩状手,怕冷,怕冷得很严重,无汗。他穿的衣服比咱们得多穿了一个季节,穿得很厚,特别不符合,因为来的时候是夏天来的,特别不符合它那个季节,咱们穿着短袖了,他穿着很厚的外套。我一看他衣服的质量呢,比咱们早了一个时代,一看这个人的家境就不是很好。
饮食、二便还都可以,患者左手抖动,失语,舌暗淡,苔白,脉紧。我说你这样,我给你开两周的药,要是没效呢,你就别来了。我说要是有效呢,你再过来看来,我再给你治。因为给你开药也不能开忒贵的药,就这样,你回去吃去,如果没效你也不要埋怨我,这个钱白花了,我给你开,也不会收你很高价格的。
于是我就开了这张方子:麻黄30g,桂枝30g,当归30g,人参30g,石膏30g,干姜30g,炙甘草30g,川芎10g,杏仁10g。14副。
这个患者拿走了药之后从此就杳无音讯了。一直又过了七八个月,快一年了,又来了一个患者,因为那患者叫刘振什么,这个患者又叫刘振什么的,我看着穿衣打扮,就问他认识不认识一个叫刘某某的?他说认识啊,说那是我哥哥。他说我哥哥吃了你那个药就好了,也会走了,也能干活了,也会说话了。我说他这个药为什么吃了那么长时间没有反馈呀?
他说宋医生啊,你不知道哇,我们农村人穷,我们拿回你那些药没熬着吃,我们拿碾子把它压成了面儿,然后每顿吃点儿每顿吃点儿,把你那14副药吃完了,他也会走路了,还能干活,干农村的活,然后也会说话了,我是他弟弟,我也得了这个病了,就是他这个弟弟得的病比这个轻,能侧棱侧棱地走,说是我特意又来找您给看看,您还给我开便宜点的,再管事的药,因此这个患者的随访是这么得到的。
给大家谈了很多,临证的时候,疾病是无限的,我们每个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在这里我只是把我个人的治疗帕金森病的一点点不成熟的看法谈出来。有不当之处,望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本文转自 中医书友会


 




Latest Images